专家学者誉之“扬州新八怪,四艺融一炉”
近日,朝圣景行—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教授诗书画印北京特展,在首都北京国宏宾馆如期举行。展览由中国书画创作委员会、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、上海书画院、北京国宏宾馆、扬州八怪纪念馆主办,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、八大山人纪念馆、吴昌硕纪念馆、齐白石纪念馆、扬州今瑞新八怪文化交流有限公司、扬州大学青花瓷研究所、上海浦东美协、扬州竹西画廊、江苏古城酒业有限公司、扬州八怪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、上海浦东美协、扬州竹西画廊、扬州八怪四宝堂协办,扬州博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。中国文联副主席罗杨、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李晋有、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会长李正刚、文化部中华文博艺术发展公益基金艺术总监薛宣林、吉尼斯亚洲之最(香港)董事局副主席朱同等嘉宾出席开幕式。
在中国书画史上, 18 世纪出现的“扬州八怪”变革了“代代因袭”的陈旧风气,开创了一个融书法、文学、篆刻、绘画于一体的画派。八怪的创作方法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画的发展。当今扬州画坛就有一位致力于诗书画印研究、创作持之以恒四十余年的刘方明先生。他供职于扬州八怪纪念馆,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,勤奋探索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专家学者誉之“扬州新八怪,四艺融一炉”。
刘方明号亦园散人、字玄父, 1958 年出生于古城扬州,现为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,国家一级美术师,扬州大学兼职教授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他自幼酷爱书画。 10岁便学习刻印, 20 岁入伍,在苏州拜吴昌硕门人张寒月先生为师。作为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大书画篆刻家吴昌硕的再传弟子,刘方明对诗书画印不懈追求“厚古爱今、唯我是用”,逐渐形成“拙朴中见俊逸、灵巧中寓豪迈”个人风貌。1983 年全国首届篆刻征稿,他的“厚重”印即脱颖而出,荣获优秀作品奖。同年,上海电视台以他为生活原型拍摄电视剧《苦铁》,他亦曾为《唐伯虎》剧中唐寅、祝枝山作替身代笔。他由印入书、入画,兼习诗词。林散之先生85岁高龄时,在看刘方明的作品后提笔赞道:“……实为难得可佩”。
中国书画离不开写,写心里所遇所爱的感受,这是刘方明先生创己之新的源泉,例如他五上黄山就获有五种感受,其诗、其书画五个时期面貌迥异,即使同一首自撰诗题画所生之雅逸之气亦随感而发,他在谈自己创作感言时常讲:“ 面貌雷同是大忌,真正好的作品应具备独一性,那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出来的原汁。”
刘方明于篆刻用功最勤,他近师当代,远追秦汉,首创“山经石脉”法,即将山石中的肌理妙合于秦规汉矩、明清流派中,观之浑朴、苍古并富有新意。 1983 年,沙孟海先生在看到方明作品“厚重”时称:“此乃新格调也。”谢稚柳先生为此题写了“金石之光”。刘方明的书法融合碑帖,集楷、隶、行自成一体,神采独具。他的可贵处常以自撰诗文为内容,从中更易见个人性情。他的绘画以山水人物为主,工写兼之,其构图奇巧,能在不经意处展示个性特点。长题短跋善于把自己的抱负、情结通过诗词的题写来表达,加之达意的印章内容往往又是完整画面的最佳亮点。
中国工笔画会会长林凡先生称之:“他画山水,加进扎辫子的点景人物,体现清代文化,从真正意义上传承了扬州八怪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。”其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性书画篆刻展,1994年被中国美术家、书法家评审委员评为“金奖中国书画艺术家。”先后出版有《刘方明诗书画印作品选》、《刘方明书法》、《隋炀帝印谱》、《瑰意随发》等,主编出版《郑板桥艺术精品集》、《金农艺术精品集》、《罗聘艺术精品集》、《扬州八怪》、《郑板桥精品邮册》、《扬州八怪精粹》、《扬州八怪书画精品邮册》等十多本个人作品集。2007年,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《刘方明书画篆刻作品集》(沈鹏先生题署书名)集中展示了当时刘方明先生在诗、书、画、印诸相融合之艺术成果。2009年出版的《瑰意随发》辫子系列收集了60幅以清代人文精神体现的山水画,逐幅题诗书写并配以印章,雅逸丰姿,别开生面。此次晋京办展,他又将自己近期所创的极富诗情的《扬州八怪神聚图》等书画作品编辑成册,令人从中读出他笔下“写”的艺术。